2024年8月14日

大愛人文講堂

大愛人文講堂,請點選圖檔進入

《人文講堂》節目,邀請臺灣各行各業傑出人士、學者專家,或熱愛生命者,將多年的學識涵養、人文感受,以及對生命的活力,以24分鐘的講演方式,直接與大眾分享。 講演的內容及方式,不再流於傳統,不僅是知識或專業技術而已,更會呈現出特有的人文觀點。

挺在疫浪的前線:臺北慈濟醫院守護生命守護愛

 


館藏狀態
















內容簡介

在世紀大疫下
不放棄任何一個病人
以愛承擔搶救生命的希望工程
善的循環,讓愛延續愛

  生命在病毒面前變得脆弱,人類在疫情底下顯得渺小,我們不禁要問,病毒如何形成?疫情如何致此?人類又應如何向大自然學習與萬物和諧共存?答案都值得我們捫心自問,深刻反省,惕勵戒慎。──釋證嚴 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

  在新冠疫情的大哉教育中,不知世人學到了多少教訓?又啟發了多少智慧?在我腦海中留下永遠的記憶,並不是抗疫期間我們投入了多少人力與物資,而是全院同仁及慈濟志工,用生命守護生命的當下,大家投入了多少真誠的「愛」!──趙有誠 臺北慈濟醫院院長

  用生命搶救生命,臺北慈濟醫院用愛守護

  二○二一年五月中旬本土疫情大爆發,臺灣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硬仗。臺北慈濟醫院傾全院之力挺在疫浪最前線,穿透隔離給予病人愛和關懷,膚慰無法與至親告別的哀慟,也在大疫下迎接新生命,用愛守護每一個病人。

  除了在院內照顧確診病患,臺北慈濟醫院還肩扛守護社區安全之責:承接加強版集中檢疫所,照護輕症確診病患;開立社區篩檢站,攔截病毒,為社區築起防火牆;更在證嚴法師指示下以新北五處靜思堂辦理新冠疫苗接種作業,為個別民眾穿上一層保護衣。

  二○二二年四月初夏,臺灣新一波疫情海嘯又起。二○二一年與病毒是快速激烈的短兵相接,二○二二年則是每天幾萬人確診,猶如打消耗戰、持久戰,但臺北慈濟醫院仍一往直前,再度勇赴前線,展現無畏大愛。

2024年8月13日

善治理:圓型組織的思想與實踐探究

 


















內容簡介

  歷史以來人類一直在探索一個理想的組織類型,這個理想組織能夠造福組織與國家中的每一個人,永續地享有個人暨群體的幸福與快樂。

  一個組織能以「信念」及「原則」為核心,用「愛」實現人人平等。人人基於信念、原則與愛的基礎下,平等地為組織服務。不同於金字塔的組織,圓型組織期望的每一個點都是中心,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中心,這是組織人人平等的意義。

  善為利他與和合,利益個人、利益群體、和合共善。利他,以中國的儒家即是以民為本;以西方的話語是天賦人權;以佛教的話語是「慈悲等觀」——平等地愛一切人。因此,一個組織必須能夠平等地利益每一個人,能利益群體的永續發展,才是善。

  本書圓型組織的芻議將羅馬哲學家波力比烏斯的三種體制:君主、貴族、民主;與韋伯的家長、聖格與法治的核心元素融合一起,建構圓型善治理的理論。

  圓型組織希望人人平等,因此強調賦能與共責,而非控制與支配。在慈濟,志工人人平等,人人在接受培訓、賦能之後,成為一個能具備智慧與愛的志工,在全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。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災難,只要有慈濟人在,他們會自主地發動賑災,無需中央指示,基於信念與原則的前提,發揮他們的愛心。這正體現了圓型組織的雛型。

  以「信任為核心、以愛為連結、以原則為基礎」,圓型組織建構一個高智慧的、共責的、和合共善的人類組織治理。

善經濟: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


 















善經濟,就是從利他的角度從事經濟活動
以善的動機、善的方法,達到善的結果
 
  在東西方文明中,善一直是各文明的核心議題。對於西方,善是真理。對於中國,善是利益萬民、利益萬物。
 
  《善經濟:經濟的利他思想與實踐》從利他的角度,重新審視人類歷史上各文明經濟體系中的善和利他的思想與實踐,把推動每一個經濟文明背後的善與利他思想總結出來,闡述人類文明經濟體系中的善之模式,以及善如何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產生積極的作用。作者何日生詳盡爬梳西方文明與東方思想,從蘇美文明、古希臘神話、猶太智慧、儒家哲學到佛教教義,尋找什麼才是經濟背後強大的文化思想?答案是「善」與「利他」。
 
  善的動機、善的方法、達到善的結果,是善經濟的核心思想;「善經濟」就是從利他的角度從事經濟活動。
 
  利他,讓人類找到共贏、共榮之道。每一個人都有自利之心,也有利他之心。如何擴大利他,縮小自利之心,是探討善經濟的善動機必要之關鍵。如何強化利他之心,從接觸苦難人開始。幫助苦難人,是轉自利為利他的關鍵。
 
  善經濟的目標,是以利他達到全體人類物質的均富與繁榮,以利他達到自我與群體社會的和諧與生命的圓滿。使人類社會達到人人「身體健康、物質豐饒、心靈潔淨、祥和圓滿」的理想世界。

神話與科學的距離 / 馮清榮 | TEDxTCUST

 演講日期: 2020年11月6日

內容簡介
從孟德爾神父發現遺傳學法則,華生與克里克解開生命分子的構造—DNA雙螺旋,克里克提出生命的化學運作法則—中心法則,到分子微生物學的發展為止,人類對於生命的起源以及運作有了長足的瞭解。這時再回頭想想小時候聽說的傳說與神話,有多少是可以用分子生物學的觀點來解釋的呢?

The Role of Weather Presenters in the Climate Change Era 氣候變遷下氣象主播的角色 / 彭 啟明 | TEDxTCUST

 演講日期: 2017年6月22日

內容簡介
氣象主播是大多數民眾認知的生活資訊來源,多數人幾乎不知道氣象局長是誰,但對氣象主播非常熟悉。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(WMO)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(IPCC)近年來大力提倡氣象主播不應該只停留在傳統的播報氣象上,更應該積極的轉化播報內容,結合社群媒體提供深入氣候變遷分析資訊。在台灣為大家熟知的氣象達人彭啟明博士,分享投入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歷程,面對全球暖化的議題,如何藉由國際社群力量,讓台灣善的能量,讓更多人看到,也能夠幫助更多人。

素食與健康、地球、心靈 / 林俊龍 | TEDxTCUST

 演講日期: 2016年12月22日

內容簡介
素食的好處有三:ㄧ、有益人體健康。素食降低許多疾病的罹患率包括肥胖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血管疾病及癌症等等,進而降低死亡率而延長壽命。二、減緩全球暖化。素食減少耗用地球的資源及溫室氣體的產生,降低空氣及土地汙染,避免森林消失並減緩極端氣候異常。三、有益心靈健康。不用殺生來填飽肚子,自然能夠輕安自在。

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

 
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|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- Premium Blogger Themes | cna certification